您当前的位置:环球健康观察要闻正文

吸烟者感染新冠病毒后更简单变重症我国每年逾百万人因吸烟逝世

2020-06-01 16:29:00  阅读:10062 来源:腾讯健康 作者:责任编辑。陈微竹0371

21新健康综合自:中国新闻网(作者:张尼)、世界卫生组织官方微博、中国生物技术网、前瞻网、奇点网(ID:geekheal_com)、澎湃新闻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烟草危害是全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众所周知,吸烟能引发多种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癌症和心脏病等。在中国,每天有约5000人因为烟草和二手烟暴露而失去生命。

2020年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在这天到来之际,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陈静瑜、胡大一、支修益、赫捷、郑哲、刘清泉和周宁等11位医务工作者共同呼吁:

听医生的话,不要吸烟,不要二手烟。希望来之不易的健康能被好好珍惜!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

作为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在控烟上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柳叶刀》医学杂志此前发表的研究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吸烟者人数达3.01亿。国家统计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卷烟产量达到23642.5亿支。

而最近多项研究显示,吸烟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更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人们最好戒烟戒酒来抵御新冠病毒。加上吸烟与肺癌、慢阻肺、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关系,一切都表明,我国由烟草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已极为严峻。

01

吸烟者感染新冠病毒后更危险

“国内外最新研究显示,此次新冠肺炎患者中,吸烟男性患者重症比例明显高于非吸烟男性患者。”近日,著名控烟专家、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克安表示。

钟南山院士团队的科研论文《2019年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中,对1099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137位吸烟患者中,重症人数为29人,重症比为21.2%;927位非吸烟患者中,重症人数为134人,重症比为14.5%。从研究数据不难看出,吸烟者的重症比例更高。

而在3月11日,美国学者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呼吸病学》发表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性别差异和吸烟倾向》中,也认为感染新冠肺炎的男性比例更高,且男性吸烟者更易发展为严重肺炎,死亡率更高。

传染病专家李兰娟也介绍称,吸烟损害肺部,危害身体健康,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发现吸烟者感染新冠肺炎后,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增加。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表示,在我们临床检验和新冠肺炎的治疗中,发现吸烟者中发生重症者很多。也就是说,吸烟造成的损伤,在继发其他感染性疾病,包括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时候,会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除了最近备受关注的新冠肺炎,吸烟更常见的危害是会引起肺癌、支气管炎、慢阻肺等呼吸疾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国内一项纳入21563名居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吸烟人群中,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患病率分别为32.56%、3.04%和0.25%,不吸烟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吸烟人群。

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表示,不吸烟人群在中国,尤其是女性二手烟显著增加血管病的危险,大量研究证实,控烟是减少慢性病发生和致过早死亡的关键措施。吸烟和吸二手烟也是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包括猝死年轻化的第一位危险因素。

有研究显示,烟草中的尼古丁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致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长时间的应力增加导致血管壁肥厚、弹性下降。重度吸烟可引起血压持续升高,易发生冠心病危险及死亡事件。可见吸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着直接相关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呈下降趋势,二手烟暴露情况有所改善,公众支持无烟环境政策比例进一步上升。从具体数据来看,2018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为50.5%,女性为2.1%,农村为28.9%,城市为25.1%。据《柳叶刀》医学杂志此前发表的研究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吸烟者人数达3.01亿。

图源:前瞻网

02

吸烟的危害可能影响遗传?

在遗传学和流行病学中,通常使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方法来判断某一特征是否与特定的基因变异相关联。研究首先需要招募成千上万的参与者,根据形状特征分组,获得个体基因组DNA后,通过基因芯片或基因测序的方式来获得基因组信息,最终通过关联分析,发现特定基因变异位点,从而借此推断表型信息。

多项基于吸烟行为与基因的研究显示,吸烟和遗传存在一定关系,甚至吸烟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也具备遗传特征。

视频来源:因美纳

日本一项研究显示,在调查了165,436名日本人的吸烟行为相关的遗传因素,并与欧洲吸烟群体作比较后发现,在整个东亚和欧洲样本中,全基因组遗传效应与吸烟行为的相关性显著小于1(ρ= 0.72)。尽管该研究中确定的大多数与吸烟有关的SNP在东亚和欧洲群体之间部分重叠,但日本群体中发现两个SNP频率较高,而在欧洲群体中频率较低。科学家发现:吸烟的数量、开始吸烟戒烟年龄、甚至能否成功戒烟,都与遗传特征相关。

美国一项研究甚至发现,正如人们的饮食偏好一样,某些特定吸烟者对特殊口味香烟(薄荷味)的偏好,冥冥之中居然同样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英国遗传学家曾研究过共同吸烟的夫妻,试图从基因组学的角度来解释,决定这些夫妻结合的,究竟是“烟缘”还是“(基)因缘”。或许某些与吸烟相关的遗传变异同时导致了某些其他表型特征,从而增进了这些异性间的吸引力 。

当然了,这些五花八门的吸烟行为研究仅是少数,真正针对吸烟和健康的遗传学研究就严肃多了。比如,具备特定遗传特征的吸烟者更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和帕金森等。在美国,科学家通过一项一百二十万人的多队列GWAS研究,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发现:吸烟与缺血性卒中存在因果关系,为吸烟人群的疾病风险预测提供了依据。

正是这些基因组学关联研究的成果,人们才了解到吸烟与人类健康在遗传学上是紧密关联的,具备遗传特征。

03

控烟,中国做得怎么样了?

据世卫组织,中国目前有超过3亿烟民,占世界总吸烟人口的三分之一。据国家卫健委数据,中国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逾100万,超过结核病、艾滋病和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之和。

2018年中国成人烟草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为50.5%,女性为2.1%。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率为68.1%,50.9%的室内工作者在工作场所看到有人吸烟,44.9%的调查对象报告有人在自己家中吸烟。

15岁及以上人群戒烟率为20.1%。每日吸烟者的戒烟率为15.6%,16.1%的现在吸烟者打算在未来12个月内戒烟,计划在1个月内戒烟的比例仅有5.6%。

近年的“网红”电子烟的消费人群以年轻人为主,15-24岁年龄组人群中电子烟使用率为1.5%,他们获得电子烟的最主要途径是互联网。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卷烟产量达到23642.5亿支,这一数字比上一年还增加了266.91亿支。

对于控烟,中国已经提出了明确目标。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出,今后政府要逐步提高全面无烟法规覆盖人口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此外,政府还要研究推进采取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

根据上述文件提出的行动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将分别低于24.5%和20%,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自《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生效后,上海、杭州、广州、天津、克拉玛依、银川、哈尔滨、鞍山、绍兴、兰州、深圳、长春、唐山、南宁、西宁、青岛、北京、福州、张家口、武汉等20余城市制定或修改了地方控烟法规,这些城市也被外界称作“无烟城市”。

北京第三次成人烟草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北京,2019年成人吸烟率为20.3%,其中37.1%的男性和2.4%的女性被视为经常吸烟者。与2014年相比,吸烟者减少了3.1%。2019年,北京吸烟人数为363.5万,比2016年减少35.8万,比2014年减少55.5万。

2019年上海市成人烟草流行调查核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上海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连续6年稳步下降,电子烟现在使用率为1.3%。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公布的重庆市青少年吸烟数据显示,2019年,重庆初中学生吸烟率为2.3%,较2014年的8.5%明显下降。

04

这些有关吸烟的谣言你还在信吗?

谣言一:烟草或尼古丁可以防治新冠肺炎?

真相:世卫组织表示目前没有足够的信息证实烟草或尼古丁对于预防或治疗新冠肺炎有作用,吸烟者发展为重症和出现死亡的风险更高。

谣言二:吸烟能对抗帕金森?

真相:对于已经确诊的帕金森患者而言,吸烟不仅无助于延缓病情紧张,反而会增加其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方面的风险。

谣言三:吸烟时只要不吸入肺部,就无害?

真相:吸烟时不可能把烟雾完全留在口腔而不进入肺部。而且烟草中的多种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对口腔也会造成伤害。轻则口腔溃疡,牙齿变黄锈蚀,重则引发口腔白斑(癌前病变)、甚至唇癌、口腔癌。同时这种行为依然会产生二手烟,对周围人造成伤害。

谣言四: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

真相:真实的情况是,饭后一支烟,危害大无边。饭后,消化系统进入全面消化和吸收状态,这时候吸烟产生的危害更大。

谣言五:低焦油卷烟可降低吸烟危害?

真相:焦油降低不表明其他致癌物也降低,焦油量下降时,焦油中的某些强致癌物并未减少。另外,低焦油卷烟会产生补偿吸烟现象。焦油降低后,吸烟者为了维持血液中尼古丁的浓度,会采取“补偿行为”,吸的量会更多。

谣言六:远离孩子吸烟就不会危害儿童健康?

真相:尼古丁残留物依然会附着在吸烟者的皮肤或衣服上,吸烟者带着这些残留物接触孩子,同样会危害孩子健康。

谣言七:食物能排“烟毒”?

真相:食物排“烟毒”纯属谣言,没有一点食物能降低吸烟对人体的危害,要想真正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只有戒烟一条路。

谣言八:老烟民突然戒烟反而伤身?

真相:“戒烟反伤身”说法没有科学依据。烟龄在二三十年以上的老烟民,在戒烟初期,身体的确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这是戒烟后出现的“戒断症状”,对健康影响不大。

谣言九:茶烟能帮助烟民戒烟?

真相:吸食茶烟(即将茶叶当作烟丝制成卷烟,点燃吸食)无法减轻烟民对尼古丁固有的依赖感,因此很大程度上无法助力烟民戒烟。此外,茶烟有益的作用尚未被证实,负面的影响却必然存在,因此不提倡吸食茶烟。

谣言十:电子烟有助于戒烟?

真相:尚未有科学证据证明吸烟者使用电子烟达到了戒烟目的。专家分析,对大量吸烟者来说,电子烟只是减少了香烟使用,但同时加剧了尼古丁依赖,反而使戒烟更加困难。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